新能源汽车第一城,又易主了
扫一扫
分享文章到微信
扫一扫
关注鹿财经网微信公众号
原标题:新能源汽车第一城,又易主了
产业洗牌,正在加速。
一
新能源汽车第一城,再次易主。
日前,各地公布2023年上半年经济数据,上海GDP达2.13万亿,同比增长9.7%,远超北京的2.06万亿,稳守中国经济第一大市之位。
其中,2023年上半年,上海新能源汽车产量61.15万辆,同比增长65%,新能源汽车工业产值更是大增69.8%,成为工业乃至经济增长的最大贡献者。
同一时间,陕西省发布上半年工业数据,全省汽车产量61.1万辆,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43万辆,占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量的11.9%。
作为新晋汽车工业大省,陕西新能源汽车几乎都产自西安,这意味着上海以较大领先优势反超西安,重回新能源第一大市之位。
众所周知,去年以来,受多种超预期因素影响,上海一度丢掉了中国经济第一大市之位,而且新能源第一城、中国工业第一大市的桂冠也随之易主。
第一个“暂时”的赶超者是北京。去年上半年,北京半年度GDP以3亿元的微弱优势,罕见超过上海,但这一局面并未持续太久,上海在当年就完成反超,今年上半年更多是扩大了领先优势。
第二匹 “黑马”是西安。2022年,西安新能源汽车产量为101.52万辆,同比增长2.77倍,超过上海的99万辆,首次跻身全国第一,但这一领跑态势也未持续一年时间。
最后一个“突围者”是深圳。2022年,深圳规上工业总产值达4.55万亿,工业增加值达1.13万亿,双双超过上海,首次问鼎中国工业双料第一大市之位。(参阅《中国工业第一大市,易主了》)
如今,没有超预期因素的冲击,上海经济正在绝地反弹。
重回新能源汽车第一城只是开始,到年底夺回工业第一大市也未必没有可能。
二
西安为何被上海赶超了?
西安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异军突起,当属去年最受瞩目的事件之一。
在新能源汽车之都的争夺战中,上海、深圳、广州、合肥、重庆、柳州、常州等地作为弄潮儿而存在,西安一直都不显山露水。
事实上,放在几年前,几乎没有人会将西安与新能源汽车关联在一起。在许多人的印象,这是一座历史古城和旅游大市,与工业强市似乎毫无沾边。
然而,西安默默布局了新能源汽车产业,并最终迎来了大爆发,并在2022年首次问鼎。
这一切,要追溯到2003年。当年,比亚迪借助收购西安秦川汽车获得汽车牌照,得以正式切入汽车制造赛道,成为继吉利之后的第二家民营轿车企业。
投桃报李,相互成就。当比亚迪借助新能源浪潮一跃而起,最早布局的西安自然成了最大受益者,高峰时期,比亚迪一半产量都来自西安工厂。
事实上,比亚迪总部虽然位于深圳,但汽车生产基地却遍布全国,而西安正是其中最大的一个,这也是整个陕西新能源汽车最大来源,没有之一。
数据显示,2022年,整个陕西生产了102万辆新能源汽车,比亚迪占了97%;
今年上半年,陕西新能源汽车产量43万辆,西安比亚迪工厂占了86%。
可见,西安与比亚迪深度捆绑,可谓一荣俱荣。同样,一旦比亚迪遭遇新势力的挑战,西安自然也会受到冲击。
退一步讲,即使比亚迪依旧勇往直前,不惧挑战,一家世界500强企业,也不会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。
据不完全统计,比亚迪正在全国形成西安、深圳坪山、长沙、常州、抚州、合肥长丰、济南、郑州、襄阳、深汕合作区等10个生产基地,整体规划产能超过400万辆。
事实上,今年以来比亚迪依旧保持高增长,但由于畅销车型发生变化,产量增长的重心不在西安,而在其他生产基地,这也导致西安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速低于其他城市。
比亚迪一家独大,是西安成功的最大支撑,但也成了长远发展的制约之一。
要知道,上海不只有一家特斯拉,广州也不只有一家小鹏,且不说上汽集团、广汽集团的底气有多厚,在上海广州多家整车工厂之外,还有一个有上千家汽车企业构成的上下游产业链,从而构建起强大的产业护城河。
与之对比,据第一财经分析,陕西只有比亚迪、吉利等为数不多的几家新能源整车制造企业,而主要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仅为126家,其中为新能源汽车生产配套成了西安的最大短板。
所以,从“新能源汽车产量第一城”到“新能源汽车产业第一城”,西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
三
任何一次产业变革,都不会和风细雨,白热化竞争才是常态。
作为仅次于房地产的另一个10万亿级大产业,汽车行业对于城市格局的影响远超一般产业,因此也成了几乎所有城市的逐鹿赛道,市场早已从蓝海变成一片红海。
这几年,全国至少有几十个城市将新能源汽车作为主导产业,然而一众企业、一众城市已经折戟沉沙。
据中国新闻周刊等机构统计,2018年中国电动车制造商多达487家,但到2023年,能正常经营的新能源车企仅剩下40多家,短短5年少了400多家车企。
受此影响,一众曾经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高歌猛进的城市,不得不按下暂停键。
据搜狐城市梳理,温州、如皋、上饶、鄂尔多斯等至少10多个城市遭遇项目停产或烂尾的尴尬,只有少部分成功盘活,大多数就此沉寂。
这背后,作为一个充分竞争的产业,新能源汽车在对传统燃油车势力提出挑战的同时,自身内部也面临着“你死我活”的争夺战。
2023年以来,新能源汽车洗牌之战呈现加速之势,两大因素让这场竞争直接进入淘汰赛阶段。
其一,新能源汽车补贴开始退坡,一些过度依赖政府补贴的车企,或将失去市场竞争力。
根据工信部发布的统计数据,从2010年政策起步到2020年,新能源汽车补贴已经超过1521亿元,覆盖至少317万辆汽车。
然而,2023年伊始,新能源汽车国家补贴开始正式退出历史舞台。
虽然购置税减免仍在延续、地方补贴仍旧存在,但没了补贴,才是真正考验新能源汽车企市场竞争力之时。
其二,全国新能源汽车产能开始饱和,乃至出现阶段性过剩,“价格战”层出不穷。
据《中国城市大变局》一书分析,过去几年,新能源汽车的狂飙式增长,是以蚕食传统燃油车为基础的,但全国整体的汽车销量依旧原地踏步。
如今,当新能源汽车规划产能超过2000万辆,而渗透率到2025年有望超过50%,远超此官方“2025年我国新能源车销售占比将达20%”的规划目标。
一旦市场从增量市场变成存量市场,造车势力之间的“厮杀”就在所难免。
且不说补贴退坡、产能过剩带来的深远影响,一个特斯拉的大降价,就引发自主品牌的大“踩踏”,很多企业未必能活过2023年。
一旦市场转向,某些城市从百万辆直落到个位数,汽车从支柱产业变成拖累产业,并非没有可能。
这场产业变革引发的城市大变局,谁能笑到最后,我们拭目以待。
投稿邮箱:lukejiwang@163.com 详情访问鹿财经网:http://www.lucaijing.com.c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