普通人的人工智能 大大缩小了精英与普通人之间的差距
扫一扫
分享文章到微信
扫一扫
关注鹿财经网微信公众号
原标题:普通人的人工智能 大大缩小了精英与普通人之间的差距
2023年有很多希望,也有很多失望。
最大的希望显然是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,它带来了新的科技变化,很多人甚至称其为技术革命,是新的印刷术,是AI的iPhone时刻,是硅基生命的元年。
但即使是这个最大的希望,也伴随很多失望。似乎除了原子弹之外,还没有哪种新技术应用,在刚刚有炸裂表现后就引发如此广泛而深刻的争议。AI幻觉、一本正经胡说八道、AI滥用,声势浩大的要求暂停开发的联名信,深度学习之父Geoffrey Hinton离职警示风险,等等。
作为普通人,我们似乎习惯了看那些站在聚光灯下的精英给我们描述未来,并成为他们口中改变世界愿景中被改变的那一部分。有些时候,改变确实发生了。也有些时候,一切都没有变化。但比较确定的是,不能走入千家万户的科技,是不可能改变世界的(除了武器)。因为改变世界,核心之一就是要改变普通人的生活。
此次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浪潮,会给普通人带来什么样的生活变化,还未可知。尤其在当下的中国,它还远未普及。不过,这不影响我们去做这方面的探寻,因为谁都不希望,被改变的进程,过于剧烈。
ChatGPT是人工智能首次下凡
人工智能的概念,在1956年的达特茅斯学院人工智能夏季研讨会上就被提出来了。但直到现在,恐怕大多数人对人工智能究竟是什么,还是一头雾水。
这里面的主要原因,是人工智能常年来一直被高高悬挂在神坛上,与普通人的距离很远。很长时间以来,似乎只有少数几位具备“先知”能力的科学家,如Geoffrey Hinton,一直相信机器可以像人类一样聪明。也只有少数的天才,能够开创性地设计出深度学习的模型和算法,如OpenAI 首席科学家Ilya Sutskever。也只有少数程序员,可以熟练运用并不断优化人工智能算法。
其实,作为普通人,我们早已经在使用人工智能技术了。
比如,我们手机里的芯片架构与计算,我们每次结账时的刷脸,我们每一次的搜索行为,每次手指滑动刷出的短视频,智能音箱与我们的每一次对话,具有辅助驾驶能力汽车的每一次变道,背后都有(或宣称有)“人工智能”技术加持。
但是,以往的人工智能技术,或多或少,都缺乏大众参与感。比如刷脸背后,虽有复杂的人脸识别、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,它也只是给我们呈现了一种是或不是的结果,没有互动和进一步的创造。搜索与推荐背后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,也是在复杂计算后给我们一种结果,它不接受挑战,也不解释原因。而可以互动的智能音箱,很多时候让人感觉没那么智能。
ChatGPT及类似的大语言模型应用,大概是第一次让普通人零距离体验到“栩栩如生”的人工智能。
它基本能够回答你的任何问题,而且不会用装傻充愣的方式掩饰自己的无知。它能够与我们多轮交互,而且有能力一直围绕谈话的中心思想,不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。除了擅长常识和世界知识类问题,它还有推理的能力,已经能熟练解答“鸡兔同笼”这样的数学题,会一步一步的演算。即使是现实世界中从来没有出现过的问题,它也可能有解决方案。它熟练运用很多国家的语言,还能写代码,能通过考试,据说量子力学的考试水平已经等于一流高校本科生的平均水平。它不再是某一个领域的专业工具,而是像很多聪明人的聚合化身。
从直观感受上看,ChatGPT可能是第一次的人工智能走向大众,走下神坛。
它真的智能,而且真的能让你感受到它的智能。
回到人工智能的本源
发明ChatGPT的OpenAI公司说,我们的使命是确保通用人工智能(AGI)——比人类智能普遍更强大的AI系统——造福全人类。
几十年来,被誉为深度学习之父的Geoffrey Hinton,一直坚守着一个简单的观点:计算机可以像人类一样思考,依靠直觉而不是规则。
OpenAI的首席科学家Ilya Sutskever说,“我对AI感兴趣的原因有很多,出发点是对 AI 巨大影响力的直觉。同时,我也对究竟什么是意识充满了好奇,以及究竟什么是人类体验。我觉得 AI 的发展能帮我去理解这些问题。”
普通人或许很难理解ChatGPT及其他类型人工智能背后的技术原理,但要回答什么是人工智能这个问题,并不难。
人类是一个智慧生命体,这是毫无疑问的。而计算机科学家所要建构的人工智能,就是要让计算机像人一样拥有“智能”,像人一样聪明。不论路径是什么,本质都是如此。
让机器具备人类智能这件事,最困难的地方在于,人类为什么拥有智能,为什么比动物更加聪明,本身就没有确切的答案。
因为人类大脑是大脑是生物演化过程中的一个奇迹,它结构复杂、功能复杂,有大约1000亿个神经元,1万亿个神经突触,彼此之间相互作用,才形成我们的意识,指导我们的行为。如此大规模的运算量,是根本不可能解释清楚原理的。
你可以理解为,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家要做的事情,就像要造一台B机器,让它类似甚至超越A机器,但实际上我们对A机器的工作原理知之甚少。差不多相当于用一个盲盒去制造另一个盲盒。
但这是不可能的吗?ChatGPT的成功,已经证明,这件事是可能的。
计算机科学家虽然不知道人类大脑确切的工作原理,但却模仿它的结构,去构建计算机系统里的神经元,让他们彼此之间发挥作用,能够学习人类知识,最终能够“理解”并输出。
只要我们相信进化论,我们大概也就能理解人工智能为什么是可能实现的。因为现阶段有高度智慧的人类,追本溯源,是从单细胞生物、多细胞生物、脊椎动物和脊索动物、哺乳动物、灵长类动作、智人一步步进化而来。
智人即现代人类,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万年前的非洲。而在7万年前,才开始逐渐扩展到全球各个地区,并逐渐成为地球上最普遍和具有影响力的物种。距今1万年前,才逐渐有了农业的兴起、城市化的发展、科学和技术的进步等。
既然人类的大脑是一步步进化而来,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,那么在人类的帮助下,计算机为什么不能复制这一套流程,使计算机的内部结构更像人类大脑,使计算机的学习方式更像人类,使计算机学习足够多的人类知识,从而进化出通用人工智能呢?
OpenAI GPT大语言模型成功的核心要素,在于相信“模型越大越好”。OpenAI首席科学家 Ilya Sutskever在接受英伟达CEO黄仁勋采访时说,“我有一个很强烈的信念,模型规模越大越好。在 OpenAI,我们的一个目标是找出增加模型规模的正确途径。OpenAI 一开始就对增加模型规模抱有很强的信念,问题是如何准确地使用它。”
研发大模型的公司,都在等待自己的大模型出现所谓“智能涌现”。至于模型大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智能涌现,跟模型的结构、规模等都有关系,基本也无法解释。但至少说明,计算机大模型像大多数人脑一样,需要足够多的输入,才能够产生智能。
有人甚至断言,通用人工智能(AGI)基础模型本质是实现对最大有效数据集的最大程度无损压缩。
这就像我们读书一样,读完一本500页的书,如果能用500字准确总结出中心思想,说明我们是真的看懂了。这500字,就是一种知识的压缩,也是比较确定能为我们自己所用的知识。剩余的,可能很快就忘了,或者压根没记住。
当然,计算机大语言模型的压缩知识的质量,可能比人类的大脑强很多,因为人类大脑并没有一个有效的存储单元,而计算机有。
总之,当我们回到人工智能的本源,我们就能发现,机器像人一样智能这件事,站在进化论的角度,是完全有可能成立的。它的核心就是,大脑是进化而来,不是上帝的创造,而机器可以模仿大脑,即使不能模仿全部,也能模仿部分。
人工智能否超越人类智能
这个问题,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。部分是出于对这个问题的担心,Geoffrey Hinton 今年5月1日宣布从Google离职,并开始公开警示AI的风险。
OpenAI的使命本身就是开发出比人类智能普遍更强大的通用人工智能,当然目标是普惠人类。
实际上,人工智能在一些细分领域,早已经超越人类智能。比如早在2016年,AlphaGo就已经战胜了人类最一流的围棋选手。从那以后,人类再也不是AI围棋程序的对手。比如,人类蛋白质组里能够被预测的以单个蛋白为单位的空间三维结构,已经基本都被 AlphaFold 预测完了,而且置信度很高,这是人类生物学家无法比拟的效率和准确性。比如OpenAI的模型在Dota 2这款多人在线游戏中击败了职业玩家,并展现了协作、决策和反应能力的优势。再比如,现代的深度学习模型可以在图像分类、目标检测和图像分割等任务上达到甚至超过人类的准确性。
我们现在要讨论的是,通用人工智能(AGI),是否能够如OpenAI的使命那样,实现比人类智能普遍更强大的目标。或者说,通用人工智能,是否在大多数领域,都能够学习并掌握既有知识,并拥有创新能力,进而打败人类的 专家。
这是一个暂时没有答案的问题。
我作为一名普通人,不希望这个答案的最终结果是肯定的。我有以下反对AGI可以短时间内超越人类智能的理由:
第一,碳基生命40亿年的进化厚度。
地球上的碳基生命,从单细胞生物进化到智人,经历了40亿年的漫长过程。这里面有无数的机缘巧合,无数次的概率碰撞,无数次残酷的自然选择,最终才进化出了现代人类。40亿年时间的厚度,或许是人类大脑很难被超越的最重要壁垒。试想,机器智能需要经历多少次幸运,又走过多少次挫折,才能匹配40亿年的尺度。
第二,人工智能未必能复刻人脑的复杂。
虽然在某些领域,人工智能已经超越人类的能力,但大脑是一个综合性的复杂系统,包括视觉、听觉、触觉的多模态,以及大脑千亿神经元、万亿神经突触之间的自然交互、碰撞,是可能创造出无数可能性的,机器未必真的能复刻这种复杂。
第三,机器难以掌握最有智力价值的学习物料。
类似ChatGPT这样的大语言模型,需要足够多的预训练物料,才可能产生智能。这些物料在很长时间内,只能从互联网中获取,而且目前局限在文字、图片两类物料中。即使将来能够大规模将音频、视频作为预训练物料,但也别忘了,人类还有一部分秘密知识,是很少被互联网记录的,那就是思维,以及思维的碰撞。不久前我看到一篇体育新闻,德国足球豪门拜仁慕尼黑的技术总监迈克尔·雷施克曾回忆,时任拜仁主教练瓜迪奥拉与美因茨队主教练图赫尔的一个晚餐对话,持续了6个小时,“谈论了足球的方方面面,虽然我主要是倾听,但我确信很少有这样水平的对话。这就像柏拉图来会见苏格拉底一样。”足球界是如此,科学界的思想交流与碰撞,能够擦出无比绚丽的火花,也是可以想象的。在1958年出版的《物理学与哲学 : 现代科学中的革命》一书中,维尔纳·海森堡讲述了他与尼尔斯·玻尔进行的那些彻夜长谈后,他是如何不断地对自己说:“自然真的有可能如此荒谬吗?”两人都是世界级的物理学家,共同推动了量子力学的发展。他们在著名的“哥本哈根会议”上进行了激烈的讨论,这些讨论对于发展量子力学的哲学和数学基础具有重要影响。
第四,人类人口众多及天才涌现,是机器难以比拟的优势。
在物种进化的进程中,一个物种要占据优势,数量多寡是其中的关键因素之一。因为数量多的物种通常拥有更高的遗传多样性。而多样性对物种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至关重要。在面临环境变化、新的压力或疾病威胁时,遗传多样性可以提供更多的遗传变异,从而使物种能够适应并存活下来。而且,人类的很多进步,尤其是科技领域的进步,是由少数天才、 科学家完成的。奠定计算机科学基础,被誉为“计算机之父”的冯·诺依曼就是一位匈牙利天才,自小就拥有惊人的记忆天赋,能够根据要求背诵整本小说,6岁时能心算两个八位数的运算,用古希腊语交谈;8岁精通微积分;在数学、量子力学、博弈论等方面都有极高造诣。现如今我们的社会,仍然在不断涌现天才。人工智能的智力水平,或许能够超越大多数人,但它是否能够在科学领域,超越 科学家和天才,并未可知。
当然,关于这个问题,我也有一些不乐观的担心。
首先,人工智能能够学习海量语料,比如GPT3大模型学习到的1750亿参数,自有人类以来,大概还没有哪个人,即使是天才,能够将学习的量级和规模扩展到如此程度,即使万分之一都难做到。我们不知道如此量级的语料汇聚在一起,在概率碰撞下,会产生什么样的神奇结果。众所周知,搞科学研究的,无不推崇跨学科研究的必要性和魅力。如果有某种智能体,真的能够跨越如此多学科的界限,真的很难预测会带来什么样的惊喜或惊吓。
其次,人工智能的学习,没有人类那么多禁忌。人工智能在学习人类知识时,可能是所有家长眼里别人家的孩子,在经过基于人类反馈的强化学习阶段(RLHF)之前,它对任何知识应该都是没有偏见的,不挑肥拣瘦,也不受价值观的影响,也没有政治意识,就是单纯的吸收和压缩。而人类的学习,很难做到这么纯粹。比如同样研究某一领域的A教授和B教授,就很可能因为师承不同或私人矛盾,导致互相看不上,老死不相往来,自然更加不会去重视对方的学术观点。而这些弊端,在人工智能学习过程中都并不存在。
总之,这是一个暂时没有答案的问题,也只能等待人工智能在发展过程中给出我们答案。如果某一天,人工智能以令人信服的方式,解决了黎曼猜想、哥德巴赫猜想、统一场论等自然科学领域的重大疑难问题,那我们确实要乖乖承认,人工智能在智能方面,是超越人类的。
人工智能是否会颠覆人类社会
这个问题的难度更大。至少要从三个层面去看,一是人工智能是否会代替人类主宰这个星球;二是人工智能是否会对当前的社会治理结构带来巨大变化,比如让绝大部分人成为所谓的“无用阶层”;三是人工智能是否会很大程度改变人们的行为模式,比如相互交流的方式、获取知识的途径。
对于第一个层面,虽然有点危言耸听,但绝非不可能。
Geoffrey Hinton的预警有一定的代表性,“它们(人工智能)会知道如何操纵人,如果它们比我们更聪明,它们会非常擅长操纵我们。我们甚至可能都不会意识到发生了什么,就像一个两岁的孩子被问到想吃豌豆还是花椰菜,却没有意识到他不一定要选择其中一个一样。我们会很容易被操纵。”
科幻作家刘慈欣预言,人工智能用某种暴力从肉体上完全消灭人类或是统治世界,从技术发展趋势和目前的水平来看,可能性不大。但人工智能会不断迭代,因此可能会加大这种风险。不过人工智能的迭代受限于人类的计算能力,因此“我们人类的无能反而成为我们一个最后的屏障”。
客观说,目前讨论这个问题,确实为时尚早。
对于第二个层面,目前的讨论已经很多,而且是一个越来越现实的问题。
从技术角度,如果人工智能真的能够实现对人类已有知识的有效理解与掌握,那它确实能够代替很多人类工作。比如现阶段,ChatGPT已经在“编程”这一难度极高的人类技能领域取得不错的成绩,可以替代部分人类程序员的工作。特斯拉前人工智能主管,在ChatGPT爆火后又回归OpenAI公司的Andrej Karpathy,就曾表达过很有代表性的观点,“现在最热门的新编程语言是英语”。说明人人可借助机器编程。
比尔·盖茨表示, 智能体(AI agent,人工智能助手)的发展才是技术竞争的胜利,智能体将颠覆生产力,取代搜索引擎和购物网站等。
国内也有大佬预言,未来50%以上的工作都将是提示词工程。
但这些技术上的变化,是否会颠覆现有的社会治理结构,并没有任何的确定性。比如巴菲特虽然也认为,人工智能将改变世界上的一切,但他并不认为人工智能将超越人类智能,而且还认为,人工智能无法改变人类的思想和行为。
一直以来,技术和社会治理结构之间的关系虽然紧密,但前者对于后者并没有决定性的作用。社会治理有极强的惯性,而且并不完全由少数聪明人或精英决定,它是复杂的系统工程,并不比人工智能的大模型结构简单。所以假设大佬们关于人工智能技术突破的预言成真,也不等于社会治理一定会产生巨变。
对于第三个层面,可以说,改变正在发生。
ChatGPT上线两个月,日活跃用户数突破一个亿,创造了互联网应用的最快历史记录,目前仍然在快速增长。微软、google以及国内的互联网公司,不断释放在大模型及应用方面的进展,可谓月月有王炸,天天有重磅。
在巨头之外,更加需要引起注意的,是围绕大模型的生态繁荣。自从ChatGPT开放插件功能以来,大语言模型的寄生型应用已经如雨后春笋般在不断向外涌现。英伟达CEO黄仁勋曾断言,人工智能正经历iPhone时刻。而iPhone在诞生时,最伟大的贡献不仅是触摸屏,更是以应用商店为基础的开发者生态。当前以大模型作为基座的生态链快速发展,自然是iPhone时刻的题中之意。
随着互联网巨头不断将大模型嵌入到已有的产品或服务中,以及与大模型相关的插件、应用不断扩散,人们获取信息和服务的方式很可能也会发生巨变。这方面的确定性是相对比较高的。
当然,不确定性在于,人类的行为习惯很难被改变,人性很难被改变。比如在大语言模型出现之前,人工智能其实早已经通过“智能推荐”的方式,主导了人类获取新闻资讯及娱乐信息的方式。当前几乎所有的主流互联网应用,均是使用人工智能推荐引擎为用户提供服务。手指一滑,就能够获取源源不尽的图文信息、视频、直播等内容,这极度舒适,非常契合人性需求。即使大语言模型是更加智慧的人工智能,但毕竟需要输入输出的麻烦操作,又怎能战胜得了简单滑动的消遣诱惑?
普通人如何与人工智能相处
人工智能必然只能是精英的创造,而不是群众的智慧。但幸运的是,精英的创造往往只有通过服务普通人,才能使其产生价值。
而通用人工智能,从某种程度上来说,可能是人类精英能够为普通人创造的,最有价值的一项技术应用了。
它最大的价值在于,大大缩小了精英与普通人之间的差距,填平了不同人群之间智力的差异。
你可能天生不擅长数理化,上中学的时候一遇到难题就不会做,上班很多年还在做高考数学什么都答不出来的噩梦。通用人工智能某一天可以帮你解决这类问题,只要你能提出问题,它可以掰开揉碎给你讲,甚至未来也能够帮助你辅导自己的孩子。
你可能讨厌记忆,在世界知识方面的积累方面像个文盲,也没关系,人工智能掌握了绝大部分的世界知识,你随时问任何问题,它都知道答案,而且还能归纳总结、评价分析,让你的工作生活更加简单。
你可能是个社恐,或者根本没有机会找到合适的聊天伙伴,或者是能够提升自己外语能力的笔友或口语语伴,人工智能在解决这个问题方面,现阶段已经游刃有余了。
你可能会疑惑,人工智能虽然什么都懂,但它的知识毕竟不是我的。比如人工智能帮我精准、快速翻译了一封商务电子邮件,但我还是不会写英文邮件啊。是的,这是个问题。但我们不妨想一下,如果人工智能真的能够在某一个领域提供快速、便捷的服务,那么我们是否确无必要,一定要去掌握那项技能了。
比如一个个小小的计算器就能够计算所有的加减乘除问题,我们是否真的还有必要去学习心算和算盘?再比如,如果人工智能开车更安全、更准时,我们是否还要坚持驾车?当然,答案不是完全 的,或许心算另有开发智力的妙用,自己开车更是自由意志的释放。
无论如何,人工智能时代到来这件事,似乎是不可逆的了。人工智能可能比人类更加聪明,也变成了一件值得讨论的较大概率事件。
回望2016年AlphaGo横空出世以后的世界围棋运动,棋手们似乎并没有因为出现了一个不可战胜的对手而放弃希望。
是的,棋手们经历过绝望。在AlphaGo面世后,有棋手甚至说,“中国的围棋博大精深,有两三千年的历史,积累了深厚的这个理论和经验,甚至围棋本身成为一种文化,具有了很深的禅意,但是就在这一夜之间,我们发现它的一切全是错的。”但大部分棋手所做的是,向人工智能学习,帮助自己进步。2023年3月13日,《美国科学院院刊》发表了一篇论文,根据相关研究,自从围棋AI出现后,人类选手在围棋竞赛中的水平确实提高了。现在围棋比赛,棋手的对抗性都比以前要强很多。
我们大部分普通人,在学习生活中都会有这样的经历,你到了某一个阶段,遇到了比你聪明的人,终于让你明白了小学课本里提到的,天才虽然只包含1%的灵感,但其实这1%就已经可以有决定性作用。但如果你明白这个道理后,选择怨恨,选择对抗,选择自暴自弃,那肯定毫无作用,最后还可能遍体鳞伤。反而如果选择接受,选择学习,选择愉快相处,可能你最后也会发现,自己越来越好了。
人工智能或许就是我们大多数人生命中那个共同的,更聪明的人。作为普通人,我们必须学会与其相处,首先拥抱而不是警惕,让它帮我们变得更好。
别忘了,人工智能的目标是为了像人类一样“聪明”,我们要做好这个榜样。
投稿邮箱:lukejiwang@163.com 详情访问鹿财经网:http://www.lucaijing.com.c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