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民营企业500强出炉 如何看待武汉占7席?
扫一扫
分享文章到微信
扫一扫
关注鹿财经网微信公众号
原标题:2023民营企业500强出炉 如何看待武汉占7席?
9月12日,全国工商联发布2023中国民营企业500强。
榜单以2022年营收为标准,评选出前500家企业。从民企规模来看,武汉此次排名在一个正常的波动范围内,在质量上,武汉民营企业缺的是行业龙头。如何培育未来的巨头民企,是武汉思考的方向。
01
东部民企更发达
从省份看,民营企业最强的省份依次是浙江、江苏、山东、广东,强悍一如既往,上榜企业共计299家,占比近六成。
根据近5年的发展趋势,浙江的民企增长最为迅猛。五年间新增了16家500强民企,以108家居首。
湖北上榜民企近五年在16~19家中浮动,今年上榜16家,在全国排名第8。
从城市看,据不完全统计,杭州的民营企业最能“打”,42家杭州企业领跑全国。深圳比去年新增2家500强民企,以27家的总数排第二。江苏的苏州、无锡紧跟其后,并列第三。
▶️不完全统计,该名单不作为排名依据。
一些经济发展不错的省会城市,却相对处于弱势。武汉7家,成都6家,长沙4家,合肥2家……
东部和中部、西部在民营经济方面,普遍存在差距。武汉在这个水平线上,表现得不算差。
中西部民营企业的不够强大,有资源、空间的制约,也有发展规律的因素。因而,不能简单归咎于某一城。整体上看,中西部仍在不断追赶。
02
卓尔控股、九州通名次再提升
武汉上榜企业,有一些变化值得一提。
上榜的7家武汉民企中,3家为批发零售类公司、3家为房屋建筑类公司、1家为综合类公司。
其中,武汉的两家民营巨头——卓尔控股和九州通,营收和名次均有上升,分别排第52、第57名。两者的营收同比分别上涨了14.5%、14.7%。这一涨幅十分耀眼。要知道,500强民企整体的营收总额去年同比上涨3.9%。
3家建筑业公司营收也都有不同规模的上升,名次变化有升有降。恒信汽车和联杰能源营收和去年差不多,名次却均有下滑。这是因为民营500强的进入门槛和整体营收规模都在上升。
而消失在榜单上的3家公司,分别是:山河控股集团有限公司、合众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、武汉市金马凯旋家具投资有限公司。
山河控股较为遗憾,去年营收距离500强门槛只差一点。合众人寿和金马凯旋家具同样未出现在武汉民营企业100强榜单中。榜单采取的是自愿参与原则。未出现在榜单中有两种可能,一是去年营收未达门槛,二是未参与今年评选。
值得注意的是,武汉有两家企业凭借去年营收,可以进入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:摩托罗拉(武汉)移动技术通信有限公司和国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。
摩托罗拉(武汉)移动技术通信有限公司以生产联想手机及平板电脑、其他职能设备等产品为主,是联想集团最大的移动互联设备的生产基地。若参与评选,摩托罗拉(武汉)公司营收可以排到第210位。联想此次在榜单中排第9,在计算机、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中排名第一。
国华人寿是一家人寿保险公司,与合众人寿属于同一行业,此次原本可以排到第242位,高于合众人寿去年344的排名。
综合看来,武汉的表现实际和去年相差不大。事实上,我们也不必太过纠结多一家、少一家的问题。它可能是由于多方面偶然因素造成的。
值得武汉思考的是:武汉如何壮大批发零售产业、光电信息产业等既有优势,又如何利用下一次技术革命,孵化新巨头?
03
下一个“风口”
人们说:时势造英雄。
每一个巨头企业,也是顺势而生。时代的势能,是最大的推动力。互联网经济,就是过去二十余年最大的势能。
榜单中,京东(第1)、阿里(第2)、腾讯(第6)、美团(第26)、蚂蚁集团(第43)、嘀嘀(第56)等通过提供不同领域的互联网服务,借势而起。联想控股(第9)、小米通讯(第19)、立讯精密(第29)、TCL科技(第49)等计算机、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,同样是在互联网大潮中崛起。
这两大行业共有45家企业上榜,也是500强中提供就业人数最多的行业。45家企业的就业人数占500强就业比例的20%。
下一个大势是什么?
大刚观察(DGbeacon)注意到,新能源相关的企业,在此次榜单中表现卓著。据统计,全球有超过60%的新能源汽车由中国生产销售,全球有超63%的动力电池由中国供应。
比亚迪的营收从2021年的2161.42亿元上升到2022年的4240.61亿元,直接翻番。这一辉煌业绩很可能还会延续。一个月前,比亚迪第5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。
动力电池巨头宁德时代的营收,同样从2021年的1303.56亿元上升到2022年的3285.94亿元,一举打入营收排行榜前20强。
人工智能也是时下最热的方向。CHATGPT爆红后,人工智能大模型成为新“风口”,包括阿里、腾讯、百度在内的互联网巨头都披露了自己的大模型。
从地方动作来看,许多城市都推出了扶持人工智能产业的政策。
比如北京启动“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伙伴计划”,布局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创新发展高地。
“错过”了BAT(百度、阿里、腾讯)的上海,凭借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举办机遇,聚集了众多科技“大拿”,提出支持民营企业广泛参与数据、算力等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。
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,早在去年9月就颁布《深圳经济特区人工智能产业促进条例》,成为我国首部人工智能产业专项立法。
数字经济城市标杆的杭州,在奖补方面拿出开先河的“大手笔”,提出为符合要求的通用大模型研发单位提供最高不超过5000万元的补助。
中西部地区也不甘落后。
今年下半年,成都和重庆相继发布了支持人工智能产业的政策。9月,武汉发布《武汉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实施方案(2023-2025年)》,提出到2025年,工智能应用场景超过400项,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,“助推武汉加快建设数字经济一线城市。”
盯着未来的趋势,亦不可忽视武汉自身的产业优势。
九省通衢的地理位置、内循环经济的机遇,给了武汉发展物流业最好的窗口,这是其他城市难以媲美的优势。除几家上榜500强的批发零售企业外,武汉京东世纪贸易、居然之家新零售集团等新兴势力涌现。
优渥的人才环境、政策上鼓励科技创新的氛围,也让摩托罗拉(武汉)公司、武汉华星等科技型民营企业,借着武汉发展“光芯屏端网”的东风,创造出不错的营收。
关注民营企业的生态,比数量多少更为重要。
投稿邮箱:lukejiwang@163.com 详情访问鹿财经网:http://www.lucaijing.com.c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