赴华24载经营路 以“大”致胜的家乐福缘何败走中国市场?
扫一扫
分享文章到微信
扫一扫
关注鹿财经网微信公众号
作为最早把“大卖场”概念引入中国的零售商,家乐福凭借高效的商业模式,在中国市场快速崛起。但是随着市场的变换发展,固守自己商业模式的家乐福,却在“内忧外患”中,逐渐衰落,直到如今走上了“卖身”之路。
1
从横空出世到败走中国市场
1995年12月25日圣诞节当天,北京三环边上,如今老国展中心的南侧,中国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特大型综合超市——家乐福创益佳商城开业。在那个百姓购物还主要集中在小卖部、杂货店、批发市场、百货商店的时代,这家拥有上万种产品,整齐划一的商品陈列,一字排开的收银台,可以自选货物卖场的出现,给国人带来了非同一般的震撼。
创益佳商城开业之初,蜂拥而至的顾客挤满了卖场,货架每天都会被一扫而空,供应商们白天黑夜连轴转地配货,也经常不能补齐第二天的商品,卖场更是每天营业额高达几百万,收银员数钱数到手抽筋。在北京市场一炮而红之后,家乐福又以旋风般速度(几乎每个月新开一家店)挺进上海、深圳、江苏等地,所到之处都是人山人海、万人空巷,由于过于火爆,甚至发生过踩踏事故。
作为最早把“大卖场”概念引入中国的零售商,家乐福不仅给消费者带来了耳目一新的购物体验,还给中国零售业者带来了革命性的理念。其低成本的运作模式、专业的商品采购、先进的系统管理、高效运转的能力令整个中国零售业深受震动。当时全国的零售精英们云集家乐福偷师学艺,甚至如今一些零售业大佬,都以员工的身份,“卧底”家乐福学习。
随着在中国市场上的高歌猛进,2002年家乐福卖场达到了35家,2005年突破60家,2006年更是超过了100家,并且在开店数、单店产出、盈利方面都执行业之牛耳。家乐福也因此被称为是中国市场的零售之王。
不过人无千日好,花无百日红,随着国内零售市场的风云变幻,家乐福在发展中逐渐显现颓势。2009年之后,其销售额、门店数量、单店业绩先后被大润发、沃尔玛、华润万家等竞争对手超越,近年来更是连续跌入到亏损的泥潭之中。2017年,家乐福在中国市场亏损高达10.99亿人民币,2018年继续亏损5.78亿人民币。根据有关数据显示,2018年家乐福中国资产价值115亿,但负债已达138亿。
随着业绩的持续滑落,近年来关于“家乐福退出中国市场”“家乐福卖身”的消息不断传出,对此,家乐福高层也是每每否认,就在今年3月,家乐福大中华区总裁唐嘉年还对媒体表示:“中国是零售的实验田,能为家乐福集团其他国家的业务带来启发和借鉴”。不过市场上的传言还是即将变成现实。
在不久前的6月23日,苏宁对外发布公告称,其旗下子公司苏宁国际拟出资48亿元收购家乐福中国80%的股权,相关交易只待政府最后审批。
从当初烈焰繁花般地横空出世到业绩持续下滑再到如今“卖身”苏宁,一代零售之王败走中国市场,期间到底经历了什么?
2
中国市场的高速崛起
很多企业之所以能快速发展,通常是因为其战略理念就高出竞争对手一筹。家乐福在中国市场的高速崛起,首先是其“大”理念的成功。
家乐福在60年代初还是一家巴黎郊区的超市。在当时的零售界一直有个共识,超市不能开得太大,因为一旦顾客数量不够,超市的经营就很难维持。而且规模大,投资也大,风险自然也就越高,如果经营出问题,投资者将损失惨重。但家乐福的创始人马赛尔·富尼埃却不认同这个观点,在他看来,超市规模越大,商品种类越丰富,才有机会给顾客提供更多的服务,也才能赚到更多的利润。而且规模大,可以让家乐福从大规模的采购中享受优惠折扣,降低商品价格,而商品的价格低廉可以进一步促进销售。
在这一理念指导下,家乐福在全球首创了新的零售业态——Hypermarket(特大型超市)。家乐福早期的超市规模就远超竞争对手,这不仅仅体现在购物面积和商品种类上,还体现在其他方面,比如家乐福的停车场也很大,每100平米的购物面积就配置20个车位,以方便远道购物的顾客;收银台众多,每200平米就设置一个收银台,节省顾客的结账等待时间;服务范围非常广泛,除了购物,甚至理发、带小孩、银行卡存款等服务都能在家乐福实现。
家乐福的“大”策略,取得了极大的成功。此后几十年,家乐福把“大”的策略不断复制到世界各地,自身也从一个法国本土超市,成长为欧洲最大的零售商集团。1995年,家乐福又把这种“大”的零售理念带到中国大陆市场,受到了消费者的热烈追捧。
除了“大”,低价格也是家乐福的一大竞争优势。家乐福的大规模经营战略所带来的规模效应,本身就为其带来了低价格的优势,但家乐福并不满足于此,其通过延长供应商的付款账期,占用供应商大量的流动资金,进而降低了自身的资金压力。
除此之外,家乐福还非常善于通过挤压供应商来控制和降低成本,在家乐福的采购培训教材中写着“永远不要接受第一次报价,让供应商乞求我们,这将为我们提供一个更好的交易机会”“在谈判中要求不可能的事来烦扰销售人员,通过延后协定来威胁他,让他等”“假如销售代表同其上司一起来,应要求更多的折扣,并威胁说你将撤掉他的产品,对方上司不想在下属面前失掉客户,通常都会让步”等等“金科玉律”。
家乐福还有一大经营秘诀,就是本土化策略。在家乐福看来,一个卖场就是它所处国家的缩影,必须适应当地的文化氛围。在中国市场,从商品选择、价格策略、货品陈列、促销方式,家乐福都根据中国人的文化、习俗、生活习惯进行了详细的调查与论证。为了迎合当地市场需求,每个卖场90%的商品都是由当地供应商供应;国人购物喜欢比较、挑选,家乐福就增加同类商品的供应量;为了融入当地的文化和环境大量聘请当地员工,实现本土化管理……
通过一系列针对性的策略外加先进的系统管理,家乐福进入中国市场后,一度予取予求,如入无人之境。仅仅2004年,家乐福接待顾客就超过2亿,被称为是“在华最具影响力企业”之一。2006年,家乐福在中国门店数量突破100家。2007年,家乐福销售额、利润、成长率在中国再创新高,中国市场也成为家乐福的全球业绩明星。从1995年末到2007年,堪称家乐福在中国的黄金年代,不过,2007年的一片繁华之下,如日中天的家乐福已经暗藏隐忧。
3
零售之王的衰落
家乐福初到中国市场时,为了贯彻本地化策略以及实现快速扩张,赋予了每家店长极大的权限。店长可以自主选择商品、定价、促销手段等等,门店的收益也与店长的收入直接挂钩。这样的策略,让店长有机会创造出巨大的业绩,极大调动了店长的积极性,为家乐福的高速扩张提供了有力支持。不过没有完美无缺的政策,这样的策略是把门店的经营水平建立在店长的能力基础之上,而人与人能力千差万别,家乐福门店之间的差距也是相距悬殊。
为了改变这样的局面,2007年,家乐福收回了各地店长的采购、促销、费用谈判权,在四个大区下面设立了以城市为单位的CCU(城市采购中心)。CCU成立后,店长的工作得到了极大的简化,门店也不再需要与供应商谈判,不用考虑促销,只要执行命令就可以。
CCU可以把分散在各门店的力量和资源集中起来,以更大的力量对付供应商,而且减轻了门店工作量,让一些原本经营状况不佳门店的业绩得到了改善。但是这个政策的副作用更大,由于工作的计划制定与实施出现了割裂,工作中一旦出现问题,首先就是门店与CCU相互扯皮。另外,失去了很多自主管理权力的店长,收入大幅下滑,其工作积极性也受到了打击,很多人选择离职,而这不可避免造成家乐福业绩的下降。
为了弥补业绩下降,家乐福采取了很多措施,其中很重要一项“昏着”就是削减成本,特别是大量削减人力费用。卖场的工作没有减少,人手却越来越少,收入还变少,大量优秀员工选择跳槽离职。而这也带来了家乐福卖场经常出现大量缺货,价签更换不及时,购物环境舒适度降低,顾客满意度下降等等问题。
2007年CCU的出现,给家乐福带来了内部管理的混乱,而2008年奥运火炬在巴黎遭到的袭扰,又给家乐福带来了外部的冲击。彼时,有传言说家乐福大股东与此事有所牵连,愤怒的中国民众开始抵制家乐福,导致其短时间业绩下降了30%多。非常时期,家乐福却不允许招人,只进不出,但订货、收货、仓储、补货、盘点等等工作依然需要大量的人员,卖场服务开始进一步下滑,顾客的抱怨也越来越多。
家乐福在企业文化中曾宣称其使命是:“我们全部的努力都围绕着满足顾客需求这一核心。我们的零售活动是通过对商品及品质的选择,提供最佳价格,来满足顾客的多变需求。”但由于管理混乱导致的服务质量下降、“价格欺诈”、“过期食品”等问题,让越来越多的顾客远离了家乐福。
内部的混乱,危机事件的冲击,外加本土零售商和中国电商的崛起,家乐福逐渐失去了过往的辉煌……2009年,家乐福在销售额、单店业绩两项关键指标上被大润发大幅超越。当年家乐福单店业绩2.35亿,而大润发却达到了3.34亿;销售额方面,家乐福366亿,大润发是404亿。2010年,家乐福门店数量又被老对手沃尔玛超越。当年,由于业绩不佳,家乐福还第一次在中国市场主动关店。2011年,“中央五部委”整顿超市乱收费问题,禁止收取进场费、上架费等费用后,家乐福一半的利润又受到了影响。2012年后,家乐福中国业绩和利润,开始进入到双下滑的阶段。
4
投稿邮箱:lukejiwang@163.com 详情访问鹿财经网:http://www.lucaijing.com.c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