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齐锂业赴港前夜跌停!两年亏损78亿元 背负百亿贷款
2022-07-13 22:52:41来源:钛媒体APP编辑:居小桃
扫一扫
分享文章到微信
扫一扫
关注鹿财经网微信公众号
原标题:天齐锂业赴港前夜跌停!两年亏损78亿元 背负百亿贷款
国内最大锂电新能源核心材料供应商,有“锂王”之称。10年间,市值从35亿元,涨到了2000亿。
今年,坐上火箭的天齐锂业在资本市场迎来高光时刻。
7月7日晚间,发布公告,预计将于本周三(7月13日)在香港联交所挂牌并开始上市交易,H股代码为9696.HK,发行价确定为上限82港元。
按此测算,募资额为134亿港元,成为香港联交所年内募资金额最大IPO。其中,约88.65亿港元将用于偿还SQM债务的未偿还余额,这意味着超6成的募资用于偿还债务。
此次上市后,天齐锂业将成为继赣锋锂业后第二家“A+H”两地上市的锂矿巨头。
高光之下的阴影,始终围绕着这家企业。
2019年到2020年,两年净亏损78亿元。背负百亿贷款,加上主要产品碳酸锂价格持续下跌,资金链一度出现危机,至今,其资金流动性危机仍未解除。
借着近年来新能源行业的东风,全球锂市场的高需求和不断走高的锂价让天齐锂业吃尽了红利。在A股,自2020年4月29至2022年7月8日,股价涨幅近800%。Wind数据显示,按照今年的最低点和最高点计算,今年股价涨幅已超过150%。
但的产能已经基本充分利用,在没有新建产能的情况下,量价齐增的情况大概率不会在接下来一年出现。
股民也感知到了风险,上市在即,天齐锂业股价连续两日下跌。
7月10日,“私募一哥”徐翔妻子应莹的一番风险提示将推上热搜,她称,“已达顶峰,价格已高估”,11日,直接跌停,当日收盘,报134.45元/股,跌幅为9.16%,市值蒸发201亿元至1985亿元,按照最新股东户数18.66万户计算,天齐锂业股民户均亏损近11万元。
7月12日,继续下跌,跌幅一度超过7%,截止收盘,跌幅4.95%,报127.80元/股。
冒险
这是一家企业从“蛇吞象”到成为大象的故事。
大象及其背后的驯象人颇具冒险基因,十余年来,从跌入谷底到扭亏为盈,蒋卫平掌舵的险象环生。
天齐锂业站上风口,得益于其创始人蒋卫平两次“以小博大”——“蛇吞象”式的收购。
2004年,创始人蒋卫平接过了四川当地一家小型县办锂盐加工厂射洪锂业,并将其改名为,并于2010年10月登深交所中小板,当年其营收不足3个亿,净利润不足5000万。
2012年末,总资产仅有人民币15.69亿元,股票市值仅35亿元。但在2013年,通过定向增发募资40亿元,最终以30.41亿元的价格收购了上游供应商泰利森51%股权,后者是全球最大固体锂矿拥有者及供应商之一。
2013年,特斯拉Model S销量达到2.25万辆,让汽车业界看到了电动汽车大规模产业化的希望;同年,中国政府明确了2013-2015年对新能源乘用车的补贴政策,此后直到2018年的数年间,中国新能源汽车年销量从1.76万辆一路狂飙至125.62万辆,一举占据全世界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。
由于新能源汽车带来的需求攀升,同时期的碳酸锂价格也从2014年的不足4万元/吨飙升至2017年最高时的17.5万元/吨。
天齐锂业这场颇有前瞻性的收购,正赶上新能源汽车市场爆发带来的锂市场上升周期,公司年营收从2013年的4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62亿元,净利润则从4000万元暴增至22亿元;股价也翻了近10倍,市值一度逼近900亿元。
收购完成后的2014年至2017年间,天齐锂业净利润从1.31亿元飙升至21.45亿元,一跃成为全球锂业巨头。机构Roskill的报告显示,按2017年的产量计,是世界第三大以及亚洲和中国最大的锂化合物生产商。
在2016年的一次采访中,蒋卫平事后定义这次惊心动魄的“蛇吞象”收购是一场成功的战役。“按照我的性格,我会慢慢来,但突发事件逼得我只能背水一战。”
“谁知道我们坐了十几年的冷板凳?”蒋卫平自称并不是追风口的人,但他并不是第一次站上风口。
只是,风口有可能变成下一场风暴。
风暴
从并购中饱尝甜头的,如法炮制了下一场“蛇吞象”式并购。
2018年12月,使用自有资金5亿美元及银团并购贷款35亿美元,收购全球盐湖巨头智利SQM的23.77%股权,一跃成为第二大股东。
但这一次高杠杆收购,却成为天齐锂业走向困境的“滑铁卢”。
由于新增锂盐产能的释放和中国新能源汽车补贴的退坡,2019年锂矿石、中游冶炼价格均出现持续回调。受此影响,SQM业绩未达预期,在2019年年报中,进行了高达52.79亿的巨额商誉减值,导致2019年的亏损金额达到了59.83亿元。
天齐锂业也因这个“蛇吞象”式收购陷入资金流动危机。
2018年,其资产负债比同比大涨81.39%,达到73.26%,此后便高居不下,2019年、2020年分别为80.88%、82.32%。
2019年至2020年,天齐锂业营收为48.41亿元、32.39亿元,同比减少22.48%、33.08%。归母净利润则连续两年亏损,分别为-5.98亿元、-1.83亿元。经营性现金流也同比下降34.95%、70.43%。
值得一提的是,上述35亿美元的并购贷款在2019、2020年前三季度造成的利息支出就高达20.45亿元、13.98亿元。
在此背景下,天齐锂业不出意料地出现了贷款逾期,并在2020年的业绩预告中继续实现了22.70亿元至13.60亿元的亏损。
除此之外,目前在国内的三个生产工厂也是通过收购实现。
2004年蒋卫平通过收购射洪工厂,2015年收购张家港工厂;2017年收购铜梁工厂,主要生产金属锂,这些收购共同搭建了如今的业务结构。
巨额债务重压下,天齐锂业陷入了流动性不足——影响生产和扩充——利润下降——债务增加的死循环。
迄今为止,的资金流动性危机仍未解除。
转机
的债务危机,是其成长过程中留下的暗疮——收购格林布什锂矿和SQM后,天价贷款成了前进路上的阻碍。收购SQM前,资产负债率为27.7%,收购后更是高达73.2%。
面对巨额债务,化解资金流动性危机成了天齐锂业的致命大事。
上市募资,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之一。
早在2018年,天齐锂业便计划赴港上市,但由于背负百亿级别巨额贷款,加上主要产品碳酸锂价格持续大幅下跌,港股发行计划被暂停。
2019年-2020年,公司业绩持续下滑,两年净亏损78亿元。
2021年,是天齐锂业的转折之年。
2021年锂电池新能源汽车产量每月创新高,带动动力电池需求上升,锂电池在智能穿戴设备、电动工具和吸尘器等领域及储能领域用量不断增长,下游三元材料、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产量更是不断创新高,碳酸锂、氢氧化锂基础锂盐的需求呈现跳跃式增长。
去年7月开始,碳酸锂吨价从9万元左右起涨,到年底临近30万元大关。2022年价格继续飞涨,3月还一举达到了50万元大关。
受益于全球新能源汽车景气度提升,锂离子电池厂商加速产能扩张,下游正极材料订单回暖等多个积极因素的影响,天齐锂业经营业绩实现了绝地反转。
2021年,实现营业收入76.63亿元,同比增长136.56%;实现净利润20.79亿元,同比增长213.37%,扭亏为盈。尤其是第四季度,当季实现营业收入37.91亿元,占全年营收总额的49.47%;实现净利润15.49亿元,占全年净利润的74.51%。
2022年一季度的业绩更是一飞冲天,营收52.57亿元,同比增长481.41%;扣非净利润28.34亿元,同比上升1883.09%,今年一季度利润是去年全年的1.6倍。
东风已至,天齐锂业于2021年9月再次启动了港股上市计划。
2022年1月28日,再次向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请,冲击上市。
6月19日,通过港交所聆讯。
7月7日晚间,发布公告,确定了挂牌时间、股票代码、发行价、募资额,也暴露了上市的初心,超6成的募资额将用于偿还债务,不会主要用于扩建工厂或扩大产能。
风险
今年赴港上市的新股普遍面临破发窘境。据德勤数据,2022年上半年港股新股上市首日的平均回报率为-3.7%,远低于2021年同期的31.1%。在互联网、地产物业等近期受压的行业,新股公司更屡屡在挂牌当天跌逾20%。
天齐锂业最初计划在港股集资10亿至15亿美元(约合78.5亿港元至117.75亿港元),而最终定下的最高近20亿美元的集资方案,较原本大幅提高。
一位参与主办港股多家上市公司项目的律师告诉凤凰网《新视界》,“部分原因与A、H股的价格平衡有关,公司最终的H股集资发行规模需将其与A股的价格联动纳入考量”。
上述行业人士称,天齐锂业此次确定港股定价方案的另一因素,是当前的市场气氛,公司最终制定了能让投资者接受、能让新股获得足额认购的“发得出去”的价格范围。
对于市场环境不佳和新股上市后价格破发的风险,蒋卫平此前在上市发布会上称,新能源行业的发展是确定的,天齐在行业中的优势也是确定的,“在不确定因素不能把握的情况下,我们觉得把握住确定的东西是最好的。”
蒋卫平此前提到过,任何一个行业都有其规律,锂产业也有兴衰期。供需关系会通过市场自发的调节逐步回归平衡,暴利不可持续。
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调研员韩孟看来,更大的风险在于,第一,此次融资后,天齐锂业的收入来源和利润结构可能没有变化。第二,万物皆周期,锂产品价格走势具有不确定性。
韩孟认为,投资者需要审慎关注锂价可能下跌的关口。
在锂资源强周期,全球锂企业都在用尽方法分一杯羹。
除国内企业扩张产能外,6月最大行业爆点则是全球锂矿龙头雅宝堪称激进的投资计划。
雅宝公司计划在美国东南部建立一个年产10万吨的锂加工厂,使其现有产能扩充一倍。除此之外,雅宝还计划到2030年将公司锂产量提高至每年50万吨,即相当于目前的5倍。更早之前,雅宝在眉山也已经投建了新增的氢氧化锂产能。
而在去年,参股的SQM就已披露锂盐扩产动作。该公司推进了生产18万吨碳酸锂和3万吨氢氧化锂的计划,并提前到2022年底,早于之前计划的2023年。随着2022年产能的扩大,预计2022年总产量将达到14万吨,比2021年增长47%——55%。
的产能已经基本充分利用,在没有新建产能的情况下,量价齐增的情况大概率不会在接下来一年出现。
因此,在全球锂价达到价格高位后,替代效应也是锂电行业潜在的风险。
中钢经济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胡麒牧表示,一方面,氢能源等对锂能源可能存在替代效应。目前来看,氢能源技术在成本和安全性方面相对于锂电池都处于弱势,但是未来一旦出现技术上的突破就可能分食锂能源市场。
宁德时代此前也发布了钠离子电池。相较而言,国内钠资源比锂资源更为丰富,提纯难度也更低,未来可能会抢占锂电池一定的市场份额。
新一场“锂的风暴”箭在弦上。
投稿邮箱:lukejiwang@163.com 详情访问鹿财经网:http://www.lucaijing.com.cn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