区块链时代的基石:数字身份真正的商业价值不可估量
扫一扫
分享文章到微信
扫一扫
关注鹿财经微信公众号
刷脸解锁智能设备、刷脸过境、刷脸入住酒店、刷脸支付……如今,刷脸的场景在生活中越发普遍。随着更多的刷脸应用落地,靠一张脸走天下的时代渐行渐近。
不过,便利之下,还有忧虑。我们的个人身份数据信息是否会被彻底暴露?你的一切行为是否都在被记录,被监控?
在互联网面前,我们每个人都似一张白纸。更有甚者,有人将你的隐私信息进行出售,而你却一无所知。
图片来源于网络
图片来源于网络
尽管目前数字身份体系仍未十分成熟,但其相关的应用已在一些领域实现落地。
在商业领域,最为熟悉的应用是电子签名。电子签名的市场规模有多大,目前还没有一家机构能准确估量。
以美国市场为例,2018年4月,美国电子签名龙头企业DocuSign上市,市值达77亿美元。
国内电子签名市场也在快速洗牌。艾瑞咨询《2018年中国第三方电子签名行业研究报告》显示,截至2018年上半年,共有31家企业获得融资,e签宝、上上签、法大大均完成亿元以上不等的B轮融资。
图片来源于网络
管理与维护居民身份信息是政府的重要职能,近年来,数字身份逐渐成为智慧政府、数字政府中的重要规划。
据《深圳晚报》报道,深圳福利彩票发行中心将于4月推出区块链彩票,将e公民数字身份应用到购彩中,基于公安部的权威信息进行身份认证。
数字身份的落地场景不胜枚举,可以说,只要是需要“证明自己”的场景,都将有数字身份落地的身影。
数字身份运作逻辑,如何有效解决现实难题
数字身份要实现落地,首要问题就是解决隐私泄露问题。
1、基于SIM卡的数字身份认证
e公民是中信网安认证有限公司开发的以手机SIM卡为载体的公民身份认证系统,据中信网安首席技术官蔡丹介绍,e公民是基于公安部的权威信息数据库,使用非对称加密的公私钥形式进行公民身份识别。当公民需要进行线上注册登录、信息查询、系统操作授权等行为时,可为数字身份的持有人提供安全登录、数字签名、交易保护等服务。
通俗来讲,e公民数字身份就像是互联网用户的“网络空间通行证”,借助SIM卡提供硬件级安全保障。
图片来源于网络
数字身份是需要能在全社会范围内使用的基础设施项目,那又该如何实现呢?
蔡丹向锌链接描述,首先,数字身份是以公安部的权威信息为数据源头;其次,联合三大运营商,借助SIM卡为载体,可实现低成本、大范围的普及;再者,通过PKI公私钥对形式,对个人身份信息进行加密保护。
这个方案采用非对称加密的公私钥形式,用户无需提供明文信息,即便发生泄露,也无法与用户身份关联。而SIM卡仅作为通信介质,不存储用户任何信息,因此,即便手机丢了也无需担心。
图片来源于中信网安e公民简介
不过,这一方案要求用户能妥善保管PIN码,它代表了用户授权个人身份信息的“意愿”。也就是说,你告知了你的PIN码,等同于授权别人使用你的身份信息。
2、区块链身份证
3月26日,中钞区块链研究院在发布的《洛普ID:分布式身份体系白皮书》中展示了数字身份设计架构。
图片来源于洛普ID白皮书
简言之,在这个网状的分布式网络中,用户在区块链上生成身份ID并自主控制,发证方向用户提供数字证照,应用方从用户处获取证照,用户拥有多个ID以适用于不同场景。
值得一提的是,对于普通用户,管理多个ID存在一定门槛;且发证方无须是权威机构,其证照的可信度认可来源于信任网络的节点交互。这是分布式信任网络下的新模式探索,存在较大的挑战。
近日,微众银行发布了其WeIdentity开源分布式技术解决方案。据WeIdentity研发团队负责人范瑞彬介绍,WeIdentity可承载实体对象(人或物)的现实身份与链上身份的可信映射,同时实现实体对象之间安全可信的数据授权与交换。
而在今年2月份,微众已基于WeIdentity与澳门政府设立的澳门科学技术发展基金签约合作,其 落地应用将是澳门智慧城市的证书电子化。
图片来源于网络
区块链身份证主要应用了区块链的共识机制、不可篡改、可溯源、跨机构协作等技术特性。网络中的行为按时间戳记录,上链信息不可篡改,由节点共同维护,链上各个节点间可以进行数据流通共享。
蔡丹认为,目前,区块链缺乏相关的行业标准与法律政策的保障,链上身份信息如何与现实社会属性关联映射也是待解决的难题。
我的身份我做主
无论是哪一方案,无不强调个人对数字身份的“自主权”,我的数据我做主。
蔡丹告诉锌链接,数字身份生命周期包括注册、签发、认证、授权、管理5个阶段,这个周期是循环的。在这5个环节中,注册、授权、管理环节,均需要用户的个人许可。
1、数据共享:不用重复证明我是我
目前的数字身份的信息与应用大多是碎片化的,不同机构间的身份数据是隔离的,数据不流通,就无法产生商业价值。在传统方式中,跨机构、跨部门的个人数据交换存在不少难点,比如数据孤岛、个人隐私保护等。
蔡丹告诉锌链接,e公民的设计方案与爱沙尼亚数字公民的技术体系是一样的,未来可实现国际间的身份互通互认。
图片来源于网络
投稿邮箱:lukejiwang@163.com 详情访问鹿财经:http://www.lucaijing.com.c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