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I谁在赚钱?谁在接盘?
扫一扫
分享文章到微信
扫一扫
关注鹿财经微信公众号
原标题:AI谁在赚钱?谁在接盘?
" 我们今年基本已经不看 AI 技术了," 沪上一位投资人对融中财经表示," 算法其实现在头部公司已经出来了,没什么投资机会了。"
数据显示,2019 年第二季度以来,国内人工智能投融资数量和金额都呈现下降趋势,仅完成 30 起融资,同比下降 45.5%,融资总额达 50 亿元,不足去年同期的 40%。
然而与之对应的,是 "CV 四小龙 " 商汤、旷视、依图和云从合计拿到其中 200 多亿,占总额的五分之一。
资本寒冬之下,不仅投资机构二八分化严重,人工智能企业也无可避免的呈现出二八分化,甚至是一九分化的局面。
一边是大批第二、第三梯队的 AI 企业融资艰难,而另一边则是 " 不差钱 " 的 AI 巨头则频频出手,投资布局产业应用端。
"AI 公司 VC 化 " 已经成为人工智能行业一道独特的风景。
这其中既有商汤、旷视成立的战投部门,直接进场投项目,也有思必驰、中科视拓等与传统 VC、PE 等机构联合成立的产业基金,通过募集外部资金补充自己的资金池。
一边烧别人的钱,一边拿这些钱给别人烧。
"AI 独角兽对外投资或收购,本质上是消化过多融资,实际业务场景太小、太少,支撑不了估值 ",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," 有的公司是主动选择,有的则是为了撑起高估值,不得已而为之。"
2019 年 9 月," 人工智能第一股 " 虹软科技在科创板上市,这家已经在机器视觉人工智能领域拥有 126 项发明专利和 73 项软件著作权的低调企业,被认为是目前 " 市场化落地最为成功的 AI 公司 "。
据招股书显示,虹软科技所服务的客户涵盖华为、三星、OPPO、VIVO、小米、索尼、LG、传音等知名手机厂商;2016-2018 年,其来自 " 智能手机视觉解决方案 " 的营收分别为 1.7 亿元、3.1 亿元、4.3 亿元,占总营收比重在 2017 年后逐年上升;到 2018 年,其来自智能手机视觉解决方案的营收占比已经高达 96.57%,对应毛利率为 94.29%。
反观近期刚刚在港交所递交了 IPO 申请的旷视科技,其营收占比最大的部分则是 " 城市物联网解决方案 ";2017 年、2018 年以及 2019 年上半年,该项收入分别为 1.68 亿元、10.57 亿元、6.95 亿元,分别占同期总收入的 53.6%、74.1%、73.2%,对应毛利率分别为 31%、52.1% 和 65.2%。
而 " 为完善 AI+IoT 战略布局 ",巨资收购的物流机器人公司艾瑞思,在 2018 年与旷视并表后,其在招股书中的营收占比也只有约 5%。
口号是响亮了的,但身体是诚实的。
种种迹象表明,政府订单仍是以旷视为代表的初代人工智能们的主要收入来源。
众所周知,科创板上市企业普遍存在较高的估值溢价,首批上市 25 家企业的平均市盈率约在 53 倍左右;截止目前,虹软科技的市值为 250 亿人民币,折合约 35 亿美元左右;而旷视在今年 4 月拿到了由中银集团、工商银行、科威特投资局、阿布扎卡投资局等巨头所投的 5.9 亿美金 D 轮融资之后,甚至还没走到 Pro-IPO,估值就已经超过了 40 亿美元;被称为 " 融资机器 " 的商汤科技,9 月份刚刚披露的估值更是超过了 70 亿美元,继续领跑 " 全球估值最高的 AI 独角兽 "。
投稿邮箱:lukejiwang@163.com 详情访问鹿财经:http://www.lucaijing.com.c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