流量不止有“小生” 重庆告诉你得流量的城市得未来
扫一扫
分享文章到微信
扫一扫
关注鹿财经微信公众号
“要看洪崖洞,给你‘封’了一座桥;要看轻轨穿楼,给你修建一个观景台;怕火锅辣,给你清汤、微辣和鸳鸯锅……现在过十一,重庆给你腾出一座城!”
这个十一假期,重庆、武汉、成都、杭州、西安等网红城市,又再度领衔游客人数榜。
来源:重庆事务所
特别是重庆,不仅接待游客数量超过了本地常住人口,交通管制、给市民群发短信呼吁错峰出行,为游客提供游览方便等一系列操作,也被调侃为“实力宠粉”,在全国游客面前怒刷了一波好感。
这个“宠游客”的举动,直接原因当然是改善地方的旅游环境。但是换个角度看,重庆的这个做法,其实也恰恰抓住了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发力点——善待外地人。
01 城市为什么要善待外地人?
没有哪个城市不需要外地人。城市不同于乡村,一座城市的发展史,可以说就是一部外地人聚集变为“本地人”的过程。所以,城市的影响力,首先就表现在其对外地人的吸引力上。
比如,北京、上海、纽约、伦敦等国际大都市,其能量的一个重要方面便是能够吸引世界范围类的人才;而一批强省会城市、国家中心城市,吸引的则主要是省内人口、全国人口。
外地人的多寡,是判断一个城市活力、辐射力的重要指标。比如,北京、上海、深圳的常住人口中,非本地户籍人口在800到1000万之间,而重庆、成都、武汉、杭州等二线直辖市、强省会,常住人口中的外省人口(不包括省内)大多不到200万。
当然,也有相对特殊的城市,比如东莞,作为普通地级市,其常住人口中,外省人口规模也达到500万级别。这主要是由其特殊的产业模式决定的。另外,背后广、深这两座超级城市,也让东莞获得了其它城市无法复制的分流红利。
但总体说,外来人口越多的城市,实力越突出。一个城市的人口吸引半径,与城市的发展实力成正比。“人往高处走”的定律,也是城市的发展规律。
善待游客,作为城市的流量之一,大量游客的涌入,同样是城市吸引力和活力的一部分。
来源:第一财经
特别是对重庆、武汉、成都、西安、杭州等城市而言,十一黄金周这样的全国性假期,实质就是城市自我展示的一个契机。
比如对北京、上海来说,恐怕不太会有人因为一次旅游,就选择前往就业、安家,但在重庆、成都、西安等二线城市,这样的故事可能每天都在上演。西部菌身边就有这样的朋友。
02 人口就是流量
每年各地公布自己的旅游数据后,不管是游客数量还是旅游收入,都会有不同的榜单,并且一些数据的相差还比较大,这主要是因为口径的差异。
比如,像重庆、成都、武汉,这些城市的回乡、过路中转人流,到底要不要算进旅游人数?这个问题当然见仁见智,但不可否认的是,一个城市的过路人口多,同样是一个城市实力的体现。
大家都知道港口的重要性,它本质上不过扮演的就是货物中转站的角色。而大量的人口在一个城市中转,也是同样的道理,证明这个城市多半是区域性的交通枢纽。
相反,一些城市因为不具备这个优势,可能不仅中转人口少,也吸引不了足够的外来人口。
我们经常谈一些城市没有存在感,为什么没存在感?其中一个很大原因,无非就是它在产业、交通等方面,未能扮演枢纽角色。换句话说,它不能成为人口、货物乃至资本的连接点。这样的城市,存在感当然就大打折扣。
来源:网络
眼下的一些网红城市,至少在某些方面,是具备人气的。这其实可以给发展带来更多的可能性。当然,更进一步,如何将这些人气、流量固定下来,转化为更实在的发展红利,是需要思考的。
比如,重庆接待的旅游人数多,但人均消费相对较低,这就启示整个城市消费热点的培育还要多多努力。未来消费活力对城市越来越重要,这一点尤其不能忽视。
03 得流量的城市得未来
熟悉西部城事的朋友应该都知道,降低城市的落户门槛,却是必要的。因为随着人口流动的趋缓,人口之于城市的价值会越来越突显。
近些年,不管是城市吸引人才,还是通过区划调整来做大城市的人口、经济体量,都是对这一趋势的自觉遵循。
数据显示,中国流动人口数量已经连续三年下降。且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入后半程,未来流动人口规模还将进一步萎缩。
投稿邮箱:lukejiwang@163.com 详情访问鹿财经:http://www.lucaijing.com.cn